跨境教育与教育供给侧改革
2016-01-07 18:23:39来源:互联网

(张建强 全国跨境教育标准化服务联盟秘书长)

2015年11月10 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标志着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也给教育体制深层次改革提供了借鉴,为跨境教育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一、机遇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立场不同的人观点大相径庭:需求侧管理强化政府干预,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政府的“刺激政策”提高总需求。供给侧管理强调市场机制,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4年10月2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提出“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为教育供给侧改革埋下了伏笔。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议提出的跨境教育新倡议。这两大政策宣示,为扩大和升级以中外合作办学为标志的跨境教育服务(即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

  二、问题

在传统产业的供给侧,国人并非没有消费能力。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产能大量过剩,库存增加,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国人大量购买国外的婴儿奶粉、美容、保健、马桶盖以及各种奢侈品。在教育的供给侧,包括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在内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显现,而企业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

问题究竟出在哪过去,我们进行经济治理的立场是需求侧,关注的是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应该说,这对于一个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制造能力不强的经济体而言,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这“三驾马车”把中国制造拉到了全球第一的位置。但是,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的重大调整,出口滑坡、CPI下降、房地产库存加大,经济形势充满变数。教育领域同样如此: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儿童失学和“万人过独木桥”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扭转,但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抱怨声越来越多,放弃高考、出国留学方兴未艾。传统教育体制适应不了不断升格的教育需求。

  三、原因

需求侧管理倚重的“三驾马车”拉不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庞然大物,这是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共性原因。具体到教育供给侧,传统教育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个性原因是:

  1、教育方向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给学生一张文凭,而应该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2、教育能力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过去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

  3、教育结构中职业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对于劳动、知识、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尊重,“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四、对策

就整体而言,供给侧改革政府可能在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加大力度。就教育改革而言,教育部已经废止对于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特许经营审批。发展跨境教育,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趋势应该是以能力建设和质量保障为价值导向,促进人员的跨境流动、项目的跨境流动和机构的跨境流动。具体对策是:

  1、调整结构,重点培养创业创新专业化技术型人才。经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从上到下依次是研究性人才、高专人才、中专人才。创业创新专业化技术型人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中坚力量,应该重点强化培养。

  2、瞄准目标,大量引进境外能力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是100多年实践的积累和结晶,值得借鉴和引进。围绕“中国制造2025”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引进急需、实用的境外教育资源可以加快个人能力建设。

  3、制定标准,全面构建跨境教育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借鉴和引进境外教育服务的成熟经验,建立跨境教育服务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我国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参照系,既可为能力建设提供质量保障,又可以维护国家教育主权。

  4、引进资本,大力推动跨境教育服务业产业化进程。在签署加入WTO协议时,我国就已经做出了开放教育市场的承诺。让社会资本参与跨境教育服务的产业化进程,可以为跨境教育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加入WTO,用国际规则、国际资源、国际合作倒逼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为中国经济崛起、为供给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发展跨境教育服务产业,必将对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供给侧改革带来新的促进作用。

全国跨境教育标准化服务联盟秘书长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太平洋品牌网
太平洋品牌网 - 网罗全球品牌资讯,是全国品牌网站中的十大品牌网
广告合作QQ:480335193 | 邮箱:480335193@qq.com
免责声明:太平洋品牌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相关作品的原创性、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请联系我们,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
ICP备案号:闽ICP备1234578896 Copyright © 2012-2017 PCbran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