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剑的角度,作者: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
要点:
(1)2015年基础货币下降,但由降准对冲;
(2)2015年广义货币超预期,派生渠道多元;
(3)预测2016年M2增速达到13%;
(4)随着直接金融增加,实体经济将告别M2崇拜。
一、基础货币收缩
2015年末基础货币同比下降
近日,央行公布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数据显示,2015年末基础货币总量为27.64万亿元(其中,货币发行6.99万亿元,银行存款准备金20.65万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77万亿元,降幅6%。这是近十多年来首次出现基础货币余额年度下降。
从月度数据来看,基础货币的历史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2月,达到29.87万亿元。此后基础货币便开始下降,后面10个月中仅有3个月基础货币月度上升,其中6月、8月升幅极小。
外占下降是基础货币收缩的主因
基础货币的变化因素完全体现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我们将该表的2015年值与2014年值相减,形成一张差额表。
表中其他大多科目的变化,最终都会影响基础货币数字。比如资产端的“国外资产”下降,就会导致负债端的“储备货币(基础货币)”下降。我们梳理所有这些科目,最终画出一张类似股市K线图的分解图,用以说明是哪些科目变化带动了基础货币的变化:
很显然,国外资产大幅下降2.48万亿元,是导致基础货币下降的核心原因。同时,政策当局通过发放再贷款、财政支出(财政存款下降)、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投放了0.71万亿左右的基础货币。因此,最终基础货币下滑1.77万亿元。
国外资产下降2.48万亿元,其中外汇占款下降2.21万亿元,货币黄金增加0.17万亿元,其他国外资产下降0.43万亿元。外占下降又是国外资产下降的主因,主要发生在3月及下半年,尤其是8月汇改后,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居民换汇和央行干预境内外汇市,消耗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和其他国外资产。其中,12月外占下降7082亿元,为历史高值。
政策当局通过发放再贷款、财政支出(财政存款下降)、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投放了0.71万亿左右的基础货币,但对于2.48万亿元的国外资产降幅来说,可谓杯水车薪。2015年末,财政存款余额为2.72万亿元,未来仍有投放空间。
基础货币因外占下降而收缩时,再贷款(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有可能成为央行最主要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其2015年末余额为2.66万亿元,全年仅增0.16万亿元,反映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仍然宽松,银行申请再贷款的需求并不强,甚至还偿还了不少再贷款。
降准对冲了基础货币下降的影响
基础货币收缩,基础货币的主体是存款准备金,本质是存款准备金总额(法定+超额)的下降。但由于央行在2015年内实施了五次降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幅下降,银行得以保持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充裕。
这在银行间市场表现为利率持续保持低位,虽有波幅波动,但整体流动性状况良好。
从一角度而言,由于我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较高,仍有下调空间,所以对未来的基础货币下降仍然有很强的对冲能力。降准的实施依然取决于外占流失导致基础货币收缩的程度,因此较难预测,也无预测的必要,因为这本身就不是央行的“放水”行为,而是一种被动的“补水”行为,并不改变货币政策方向。
而且,央行通过支持银行扩大信用投放,保持了M2的合理增长,也未因基础货币收缩而导致实体部门流动性紧张。
二、广义货币超过预期
M2增速超过预期
根据央行最新披露数据,截止2015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39.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3%;狭义货币(M1)余额40.10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在2015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M2增长目标被定为12%左右。当然,M2增速并不是硬指标,央行会根据实际经济情况相机调整。因此,2015年M2实际增速已高出年初目标1.3个百分点。
从7月开始,M2增速便达到了13.3%,下半年几个月均保持在13%以上。这里有基数效应,因2014年下半年M2增速放缓。但更进一步,我们可从央行数据中分析是什么存款拉高M2增速。
M2增速分解
根据央行所公布数据,M2可分拆为五大部分:单位活期存款(与M1大致相近)、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M0。我们将M2分拆为该五部分后,分别计算各部分的同比增量占比(各部分同比增量占M2同比增量的比例),再把增量占比与M2增速相乘,即可得到M2增速分解。结果如下(2015年12月准确的五大部分数据尚未公布,只能根据其他相关指标作出估计,表中标为“*12月”):
从上表“增速分解”部分能够清晰看到,下半年拉高M2增速的,主要是单位活期存款(尤其是8-12月)和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主是6-9月,因央行和银行放款救市)。我们将增速分解表达为图:
相关阅读